既能让人感动流泪,又能大把赚钱的东西,是什么?除了电影,就只有这样的演出了。
有一种震撼,叫印象
“印象做的事,最重要的,一是告诉我们的同行,艺术能挣到钱;二是告诉我们的百姓,你们有资格去享受和消费艺术;三是告诉我们的政府,文化产业还可以这样做。”在记者面前,王潮歌语气坚定。
之所以说话底气十足,是因为她和她的团队创造了一种全世界前所未有的舞台演出——“大型山水实景演出”,以真实的自然景观为舞台,蓝天、雪山、夜色、湖水、山峰,都成为她的道具,这种全新的视觉表演亦真亦幻,令人叹为观止。
这种演出不仅是艺术作品,而且还是超级赚钱机器。2003年推出的《印象·刘三姐》,加上随后七年推出的五台剧目,至少已赚了不下20亿元!
现在,每天都有超过一万人,在看印象系列的演出。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了其中一台演出后,评价说:“这是全世界都看不到的演出,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一张飞机票飞来看了再飞回去都值得。”
一群意大利艺术家看完《印象·西湖》,流着泪,久久不愿离开……他们为什么而感动?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演出?创造并推出这一系演出的,是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兼导演王潮歌。王潮歌、樊跃,和名满天下的张艺谋,三个导演,组成了牢不可破的“印象铁三角”。
此山 此水
王潮歌,印象系列的灵魂人物,一个“一辈子只干过导演这一个职业”的女人。她讲话,句子短,重音多,有一种坚定和力量。
樊跃,早年就号称“京城第一舞美”,他可以用几百把椅子,变换出春夏秋冬,用来表现人生的变化。
王潮歌和樊跃早在1996年便开始搭档,接手晚会和舞台剧的导演工作。两人一合作就是好多年,再后来导演王潮歌也成了舞美王潮歌,舞美樊跃也成了导演樊跃。2002年召开的博鳌亚洲旅游论坛,成为他们合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。两人受邀为闭幕式做一台演出。桂林的奇山奇水给了他们灵感——他们决定就以水做舞台,山做背景。灯光、烟雾、音乐就位,桂林象鼻山下便上演了一场如诗如幻的《欢乐漓江》。当晚,王潮歌和樊跃兴奋劲头还没过,突然得到消息说,张艺谋来了,要见他俩。原来有人专门把张艺谋请来看了这场演出,张艺谋一下被打动了。一见面,张艺谋就赞不绝口:“非常有创意,非常有创意!希望我们有机会一起合作。”就这样,高山流水遇知音,三个人聊得投缘了,《印象·刘三姐》就这么给聊出来了。有政府支持,资金不是问题,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方式也确实独一无二。然后选址在阳朔,漓江和田家河交汇处。
2003年3月20日,《印象·刘三姐》公演。
这个舞台太恢弘——阳朔城边,1.645平方公里的舞台沿着江面展开了两公里,远近12座山峰皆是道具,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天然剧场。观众席上,180度展开的正面和两侧同时演出。每天夜晚,两场各70分钟的演出里,江面上演变出“白色印象的梦幻漓江、红色激情的欢乐漓江、银色画境的烟雨漓江、金色诗圣的锦绣漓江”,把人们印象中的经典山歌、民族风情、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,不着痕迹地溶入于山水,令观众犹如置身仙境。
演员则是600多名当地的渔民,有的甚至是瓦匠、泥匠!最为奇幻的是,观众眼前的整个天地都是舞台。没看过的人,完全无法想象。
王潮歌告诉记者,“排练的时候,张艺谋正在乌克兰大森林里拍《十面埋伏》。电话打过来问,怎么样?我说,挺好。电话里,我说一声,好半天才听到他的回答,根本没法交流。后来,3月份,他把电影做完来看,一看,激动了,说‘太新鲜了,都超出我的想象了!’”
但是,与艺术相对应的市场,却遇到了另一种极端。同行一片质疑之声,说,故事呢?情节呢?演员阵容呢?你们到底想说什么?最要命的是,票房非常不好。很长一段时间内,每场观看人数稀稀拉拉不到两成。想起这两年来投入的时间和心血,那109次的方案修改,她和樊跃两个人,心都凉了,“绝望。那心情,那才叫欲哭无泪!”
王潮歌急得亲自问观众观后感,得到的反馈又是矛盾的:本地的观众表现淡定,不过是天天见的自家门口的风景罢了;外地人却说,震撼!一辈子没看过这样的演出,太震撼了。这一下,王潮歌心里有底了,她要的就是这种感觉。她需要的是时间。她对樊跃说:“我们等!等外地的游客。”
果真,等到第七个月,就一票难求了。最初只有1880个座位。观众太多,就增加到2200,2600,2800,3000,3200,现在加到3400。还不行,每天演两场,2009年十一当天观众9700人,国内舞台演出第一。中国没有哪一台演出敢天天演,还一演7年!
2009年,《印象·刘三姐》演出收入超过2.6亿元。
一次,几个台湾记者看演出,没看一会眼泪就哗哗往下淌,止不住,哭得用完了一整盒纸巾。演完了,樊跃好奇地问:“你们哭什么呢?”他们哽咽半天才说明白一句话:“台湾太小了。”
如今,晚上在阳朔看《印象·刘三姐》,已成为游客的一道“压轴风景”,看完演出,还回桂林吗?不,在阳朔过夜。
2006年7月,第二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《印象·丽江》(雪山篇),在海拔3100米的玉龙雪山下开始公演,2007年开始赢利,2009年演出900场,一天三场。到今天,观众累计达360万人次以上;
2008年,《印象·西湖》公演,2008年利润2700万元,2009年利润达到4300万元;
2009年,推出《印象·海南岛》,尚未赢利;
2010年3月,推出《印象·大红袍》,当年赢利。从这开始,北京印象公司开始参股,达十个百分点以上,一改过去只拿创意费、版税和门票提成的做法;
2010年12月,推出《印象·普陀》,北京印象公司占有70%的股份……每一台演出的成功,都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