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赵家堡---赵家堡是南宋灭国后,宗室郡王赵若和携家避难之地。赵家堡历经400多年的风雨,岁月无情,游览之间,历史的沉重感油然而生,仿佛看见历史缓缓走来.据说一个已经灭亡的皇室后裔能聚族而居长达400多年,这在世界上也极其罕见。赵家堡开始建堡时早已经改朝换代,真正建堡是从明万历年间开始,历时20年才完工。
堡,就是小城。东门是主进出口,门洞上书繁体红字:“东方钜障”。导游说,倭寇从东方而来,东门是它最大的障碍。洞门右侧有一大理石,标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方圆二里许的小城,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,印证了它的与众不同。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2012102823571445165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6597991157400464562.jpg

南宋祥兴三年(公元1279年),元朝镇国大将军张弘范追小皇帝赵昺到广东涯山,小皇帝走投无路,奋起决战,大败。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8岁的小皇帝蹈海殉国,立国319年的赵宋王朝,至此灭亡。然,覆巢之下,仍有完卵。这就是赵若和。
伴驾至涯山的赵若和,夺船突围,意欲返回福州封地。屋漏偏遭连夜雨,船至厦门,突遇风暴,16艘船,12艘沉没,葬身鱼腹。幸存的4艘船,在漳浦东面太武山边上岸。此时风声正紧,元朝到处追捕赵家人。赵若和不敢回福州,就改姓为黄,据说黄同皇谐音,并择定远离集镇,四面环山的小盆地硕高作为族居地。赵若和隐瞒了郡王的官阶,以黄姓族长的身份,率郡王府幸存的随从在此居住。亡国之痛,“储君”之失,梦魇在心!
赵若和是个不简单的人物,曾做过“储君”,和皇帝擦肩而过。赵若和的老祖宗是宋太祖之弟赵匡美。宋太祖死后,其二弟赵光义在他的灵前即皇帝位,异母弟赵匡美先封魏王,后一贬再贬,到河北涪县当县令。从王到县令,天渊之别。赵匡美忍气吞声,逆来顺受还是难逃厄运。一杯御酒让他不清不楚地死去。赵光美有8个儿子,而到了第三代,就不那么显赫了。
时来运转,到了宋理宗时,赵匡美的九世孙赵时希,终于等到了机会。宋理宗不顾内外交困,拟大兴土木建宫殿,遭到大臣们的反对,正在一筹莫展之际,赵时希上了一疏,支持建宫殿。宋理宗赵昀此时也想起了这王族的一脉,龙颜大悦,心血来潮,自己没有儿子,就把赵时希的儿子赵若和定为“储君”,迎进宫来,封了个王,准备让他当皇帝。天遂人愿,欢喜若疯。赵时希三呼万岁,赵若和趾高气扬。可惜,好景不长,最后还是由理宗自己的弟弟福王赵以芮的儿子赵禥当了皇帝。皇帝当不成了,不能呆在宫里,于是,新皇帝封赵若和为闽冲郡王,南下福建就藩。
这段经历,刻骨铭心,赵若和的“储君”情结,挥之不去。什么叫情结?情结就是自觉的憧憬,本能的流露。情结是黑夜的一缕灯光,寒天的一抹晨曦,感情解不开的一个结。整座赵家堡,从建筑到文字,处处都若隐若现地流露着这“储君”情结。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img_3981.jpg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img_3982.jpg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img_3987.jpg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img_3984.jpg.jpg

南宋灭亡,赵若和确实改姓埋名了100余年。世事如棋,江山易主。明洪武十八年,漳浦知县接到一纸状词,告硕高山民黄明官伤风败俗,娶黄姓女为妻,同姓通婚,触犯明律,罪在不赦。县太爷不敢怠慢,即派差役拘拿人犯。黄明官被捕方道出真情:他是宋魏王赵匡美的十二世孙,曾祖父赵若和是闽冲郡王。这下轮到县太爷犯傻了:灭国王爷在自己的辖区内悄然聚居,传之百年而神不知、鬼不觉,自己难免落个失察之罪!县太爷不敢贸然断案,加急飞报朝廷。皇上朱元璋御笔亲批:御史朱鉴审理此案。朱鉴一查:果然如实,上奏请朱皇帝定夺。朱元璋御批:凡皇室后裔,复姓为赵,还钦赐赵明官为鸿胪寺序班,其弟赵文官为儋州宣伦。因祸得福,皇恩浩荡,硕高山一片欢腾,谢主隆恩。妻也娶了,姓也复了,官也当了,门庭焕彩,八面威风,硕高山赵宋情结更浓。
200余年后,赵若和第九世孙赵范才建了赵家堡。又过去了15年,赵范的儿子赵义考察了北宋都城汴梁(开封),扩建了外城墙,形成现在的格局。
“完璧楼”,一座三层四合式、内廊相通的土楼。楼名及书法都耐人寻味。璧,即和氏璧,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自秦国送回赵国。“完璧归赵”,已成了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了。有意思的是:除了念念不忘赵宋王朝。书法上更是别出心裁:“完璧楼”三字全有讲究:“完”字是宋上元下,元朝夺了宋朝的江山,天还是宋朝的,地才是元朝的。然,天是空的,地是实的,元胜宋败已是历史事实,我觉导游此说法似乎有点勉强。但联系到“情结”,似也有理!这样还怕不够明白,又在“璧”字上做文章,用“君、王、辛”三个字来组合。“璧”字,把上下结构书为左右结构:“辛”字占了一半,意为列祖列宗艰辛创下的基业,要让子孙薪火相传。下面的“玉”字去点成王,偏移到去点“启”下,“王”,即闽冲郡王赵若和,寄人篱下仍不失王的身份。“楼”字,“娄”书成“安”样。“完璧楼”的书法艺术并非我的臆猜,而是别有用心,它巧妙地把汉字的象形、指事、会意揉合进去,昭然若揭地表达了对祖宗的思念,对旧国的缅怀。
诚然,这“完璧楼”三字,稍有文化的人都能读懂。但若在元蒙时代,我估量赵若和的后辈们是不敢这样写的。建此楼已是明万历年间(1600年)。离南宋灭亡已经300余年了。中间隔了个统治中国97年的元朝。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6598104407097951592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img_3972.jpg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img_3971.jpg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img_3975.jpg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img_3994.jpg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6597951574981864296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img_3970.jpg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2660501479886999265.jpg

来到了辑卿小院,这是赵家堡的第二代主人赵义的读书处。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img_4000.jpg.jpg

[u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img_4002.jpg.jpg

pload=jpg,6597365535285637960.jpg]UploadFile/2012-10/20121031036631282.jpg[/upload]
过汴派桥。一提“汴”字,谁都会想到这是开封的代称,赵若和的先祖,正是在开封登基当上皇帝的,有人说桥很像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中的桥,我有同感。石桥以平板桥和拱桥组成,正是仿照北宋都城汴京州桥的形制。桥名“汴派”,表明其家族是开封赵宋皇帝的后裔,与它赵不同。
站在小石桥上,我回望小路两边的莲花池。不用说,这也仿开封龙亭前潘杨二湖而开凿的。“杨湖清,潘湖浑,奸贼谋害忠良臣”。这是开封流传很广的民谣。说潘美害死了老令公杨继业,天地也为之动容,杨家的湖清澈见底,潘家的湖浑浊模糊。而眼前的这二个湖,不清不浊,只是寻常两个荷花池而已.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6597590935167953633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6597575542005163659.jpg

进门朝右行,到了瓮城。一块巨大的石牌靠墙而放,也是繁体红字:硕高居胜。硕高是山名,就是现城堡所在的方位,居胜是居住的好地方。字面易解,可底蕴就沉重了。因它是宋太祖赵匡胤三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、福州闽冲郡王赵若和避难的围城。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1865616145640141223.jpg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img_4022.jpg.jpg

走遍整座赵家堡,就是没有南门。导游说,南,不吉利,赵家子孙有“恐南症”。细想也是,北宋灭亡,漏网之鱼康王赵构先在南京(今河南商丘)登坛称帝。金兵气势汹汹南下攻城略地,赵构闻风而跑,往南跑,跑到杭州才建立了南宋偏安小朝廷。152年后,小皇帝赵昺也一直往南跑,跑到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涯门,葬身南海。北呢?毕竟祖宗曾在北方建都,兴旺了167年。但靖康之变,赵佶父子及王亲国戚3000余人被掳北去,德佑之降,谢太后和小皇帝也被掳北去。北门形同虚设。
进出还是走东门为好,这就是我们现在走的主出入口。赵家堡,一座神秘的城堡!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img_4037.jpg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img_4031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img_4035.jpg.jpg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3142105165023106175.jpg
